小鹿系列竞价软件覆盖百度、360、搜狗、神马四大搜索平台,采用独创的竞价算法,智能精准出价,一键批量查排名,根据关键词位置实时调整出价,降低出价虚高,稳定排名,节省企业预算。
小鹿竞价软件专题介绍:https://www.xiaolutg.com/bidding/fengchao?ref=menu
同质化可能是21世纪营销人面对的最普遍的难题。根据市场实践与思考,笔者归纳了三种“红海破冰”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同样是6个月晒制的酱油,“晒足180天”要甩“六月鲜”几十万条街;同样讲新鲜的啤酒,“鲜啤”在“第一道麦汁”面前不知有多苍白;一样是鲜榨果汁,“一番榨”就能硬生生地在同质化市场里打造一个有效的心智区隔。
概念区隔不同于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是建立在商品实质性的差异上的,而概念区隔则是建立在行业共性上,如工艺、原料等,谁先说出来,并且说得好,谁就能抢占概念。
实在惭愧,概念区隔实在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同样的产品非要给消费者一个不一样的购买理由,总觉得有些骗人的嫌疑。
笔者做过一款花生油产品。在这个品类里,不夸张地说,不玩概念就没得玩。鲁花凭借“5S物理压榨技术”一骑绝尘;胡姬花整了个“古法小榨”偏安一隅,活得有滋有味;还有“三重提香”的福临门,“1∶1∶1黄金比例”的金龙鱼。这些都在玩概念。有不玩的吗?有,金龙鱼推出“维生素花生油”,这可是个实打实的功效细分产品,笔者做过调研,这款产品在终端的表现并不乐观。
无论是酱油、啤酒还是花生油,基于产品属性的封闭性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想要做成功的细分越来越难。概念区隔虽是下策,但总归算条活路。
第一类品牌卖产品,在解决方案上进行细分。比如耐克卖鞋,有人登山就卖登山鞋,流行跑步就卖跑步鞋,健身成风就卖举重鞋,剩余的人闲着没事儿我就卖休闲鞋。这是产品基础上的需求细分,传统品牌如宝洁、可口可乐都属于这一类。
第二类品牌针对需求,在解决方案上以产品线的形式进行细分。如安德玛,就是专注健身装备的品牌,脚上有篮球鞋,身上有紧身衣、护肩、护膝、护腕等。这是在需求基础上的产品线规划,图1中的苗方清颜、无印良品则属于这一类。
事实上,类似于安德玛、无印良品、苗方清颜这样的年轻品牌,能够在市场高度同质化的环境下从多品类角度瓜分老牌巨头的市场份额,一定是有充分的理由的。这些品牌的优越性究竟何在呢?
对于鞋的需求,是负需求,是解决问题的。而对于健身的需求,是正需求,是使人愉悦的。
哪种需求更强烈呢?只能说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正需求更强烈。负需求是在资源不足情况下的基本需要,而当人人有鞋穿,人们的安全感得到满足时,健身的个性化与优越感就成为首要驱动力。这时对鞋的需求是弱标签,对健身的需求则是强标签。
耐克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它立刻在自己庞大的树干上生出了很多细分的枝节。可惜这不够彻底,因为安德玛生来就是一片森林。
同样的道理,在产能过剩与产品同质化的市场环境下,产品的需求总是弱需求,功能的需求才是强需求。营销人总以为大树之下寸草不生,却没有发现树荫之外有更肥沃的土壤,而大树虽大,却碍于枝节臃肿而寸步难挪。
牙膏品类成熟比较早,11年前就已经是一片红海了。当时加上这支牙膏生于药企,缺乏日用品市场根基,所以刚进入市场时并不被看好。而如今,它的销售额已累计达到160亿元,稳坐国产高端牙膏第一把交椅,秘密何在?
我们可以对产品的功能、人群、使用方法、场景、时间、销售渠道等诸多因素进行发散性地置换、反转、组合、夸张、去除、换序。这个过程是启迪性的,充满了未知性,一旦成功,你将真正意义上跳出市场细分的红海,创造一个新的品类或亚品类。
事实上,水平营销理论问世之前,就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比如汽车就是“不用马拉的车”,果汁就是“能喝的水果”,这些衍生出的产品都成功晋级为超越原型的巨型品类。除此之外,国内外在没有水平营销理论的指导下,也出现了很多水平营销现象,例如国内的桃花姬阿胶糕、片仔癀珍珠膏,国外的特斯拉、士力架等。这些产品的创新之处,都起源于对产品某些属性的发散性思考。
摸爬滚打的市场经验固然可贵,而水平营销理论的作用在于将产品创新的过程由自发升级为自觉。当营销人学会自觉地用发散性思维进行线性的策略思考时,市场同质化将不再是营销最大的困局。
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干货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