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鹿学院 > SEM营销 > 资讯正文
为什么是美即?
2018-01-26 13:11 小鹿推广

小鹿系列竞价软件覆盖百度、360、搜狗、神马四大搜索平台,采用独创的竞价算法,智能精准出价,一键批量查排名,根据关键词位置实时调整出价,降低出价虚高,稳定排名,节省企业预算。

小鹿竞价软件专题介绍:https://www.xiaolutg.com/bidding/fengchao?ref=menu

9月24日,美即控股如期登陆资本市场,在港交所实现挂牌上市。据统计,美即控股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合计约为7.04亿港元。

10月27日,美即控股发布上市后首份全年业绩:截至今年6月底的过去12个月里,美即控股实现销售收入6.31亿元,同比增长;实现纯利1.19 亿元,同比上升75.37%。作为回报,美即控股向股民派发了红股。

2003年诞生的美即,不仅在短期内坐上国内面膜市场的头把交椅,更是在资本鲜有垂青的本土日化品牌中脱颖而出,圆了上市之梦。

为什么是美即?业界不免拿出屈臣氏说事。

没错。2005年,美即战略性切入屈臣氏的举动,的确帮助品牌在之后驶入快车道。屈臣氏的网点优势不容小觑。而与屈臣氏透明的财务结算往来,也为美即上市扫清了部分障碍。除此之外,还有种种。

但是,不得不说,这不是全部。屈臣氏不会主动替美即通盘考虑,更不会为美即的未来着想,很多东西还得靠自己;而美即也不会傻到“一棵树上吊死”,它承认屈臣氏很重要,但并非唯一。这或许才是事实。

美即创始人佘雨原(目前职务为美即控股总经理兼执行董事)对此应深有体会。只是遗憾的是,行事向来低调的他基本谢绝采访,其他高层亦是如此,留给业内尽是猜测。为了更为立体地还原美即的成功细节,《化妆品观察》特别采访了美即代理商陈爽(应受访者要求,此为化名),以求拨云见日。

以下是陈爽的口述——

“美即有可采的血统”

佘雨原本来想让美即走百货渠道,一片面膜卖到30至 40块钱。连续上货几个月,佘雨原发现情况不对,紧接着就调整了模式,最终把价格做了下调,并正式切入屈臣氏渠道

2006年前后,当时我正服务于某护肤品牌,有个专柜开在广州新大新百货。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美即的专柜就在我们对面。

这个时候正是美即的初始阶段,刚打入市场不久。那时,佘雨原的策略是想以专门的面膜品牌做百货商场专柜,一片面膜因此卖到30至 40块钱之高。连续上货几个月,佘雨原发现情况不对,得出结论:细分的面膜品牌以百货导柜或半导柜的形式出现在商场,这样的运作模式行不通!紧接着就调整了模式,最终把美即价格定位在10块钱一片,并正式切入屈臣氏渠道。

其实,在这之前,因为可采,佘雨原和屈臣氏已有合作。

据我所知,佘雨原和他的团队最早是操作可采品牌的,他们负责可采除上海之外的全国其他区域市场。佘雨原和可采的老总以前是同学,都是四川人。有种说法是:对于可采来说,佘雨原也算得上一个创始人。因为可采的老总也是通过佘雨原了解了面膜市场,了解了保健品,最终采纳了佘雨原的建议,开始生产面膜(佘雨原刚开始是做保健品的,走的是“药”这个方向)。

佘雨原的眼光很准,直盯药妆。我们现在还能从美即的产品里看到药妆的影子,比如“泉”系列和“汉草理肤”系列。而最初,可采也是以药妆面膜形式进入屈臣氏的,“药”味很重。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即产品里有可采的血统。

可采和佘雨原解除合作以后,独立运作了一段时间,但基本走的是下坡路,最终卖给了上海家化。和可采分道扬镳之后,佘雨原带出了自己原先操作可采时的营销队伍,那么可采谁来运作呢?只得重新招兵买马,启用新人员去接手,但是新手和老手毕竟不一样。

没过多久,美即就异军突起,把可采甩在了后面。现在,在屈臣氏里,可采根本不是美即的对手。

当然这是后话。

“有谁愿意被人控制?”

美即随即采取措施向传统渠道和专营店渠道渗透,当时的战略思想是,既要保证屈臣氏渠道不受影响,同时又不能放弃传统渠道和专营店渠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直到发展到今天这个局势

美即进驻屈臣氏的那个时候,屈臣氏提出的条件是很苛刻的:销售扣点在35%左右,结款的账期说是3个月,而真正拿到钱可能要4个月……不管怎么说,要想进入屈臣氏这个渠道,就要接受“扣点较高,账期较长”的现实。

除此之外,屈臣氏的公摊费用也特别高。遇到新店开业或是印刷DM单页等情况,供应商都要向屈臣氏支付一定费用。

同时,屈臣氏的税票制度非常严格,开税非常繁琐,它要求具体到单品明细,这也限定了供应商的财务必须做得非常精细。

美即能在屈臣氏那么苛刻的条件限制之下进入,并且财务能够实现和屈臣氏迅速对接,我想,这和他们对于屈臣氏模式比较了解有关。先前通过可采和屈臣氏有过合作,也使得美即团队在公关上占有优势,算是顺水推舟。当然还有最根本的:那时候屈臣氏里面做出名气的单面膜品牌只有可采,屈臣氏亟需其他面膜品牌补充进来。然而有战略性眼光盯上面膜这块蛋糕的人,毕竟没有几个。

美即在屈臣氏里经营两三年后,通过有效地推广运作,逐步取代了可采在屈臣氏的重要位置。屈臣氏这个渠道,一度贡献了美即整体销售额的70%至80%。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即开始着手拓展其他渠道——传统渠道(百货和连锁超市),以及专营店渠道。但是,这些渠道控制起来比较难,尤其是专营店渠道。比如专营店频繁出现打折现象,影响了屈臣氏的销量,屈臣氏就很不高兴,于是警告佘雨原,“如果你们继续这样做,美即就撤出屈臣氏。仔细想想,你到底要哪个渠道?”这是一个尴尬的局面,但仔细想想后他就觉得,“你越不让我做这个渠道,我们越要做好,要不然,美即的命脉迟早会被屈臣氏掌握在手。”

有谁愿意被人控制?当然没有!

美即随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渗透传统渠道和专营店渠道,他们当时的战略思想就是,既要保证屈臣氏渠道不受影响,同时又不能放弃传统渠道和专营店渠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直到发展到今天这个局势。

如今,美即70%至80%销售额来自屈臣氏的状况已经发生改观,目前不同渠道的贡献比例分别是:屈臣氏销售额占到50%,专营店渠道占到20%至30%,传统渠道占到20%至30%。将鸡蛋分装在不同的篮子里有个好处是,如果哪天真和屈臣氏闹崩了,美即还有50%拿在自己手上。

屈臣氏很重要,但不仅仅是屈臣氏,这就是美即的渠道策略。

“美即的运营模式值得学习”

分部人员甚至不用考虑促销方案的拟定,美即总部会提前两三个月做好促销方案,分部负责的就是销售执行。简单说,就是卖好东西,做好促销就行了

美即有个比较创新的地方,值得很多厂家去学习。它的做法是:找个代理商专门做屈臣氏的配送,其他环节不再需要代理商插手。

上面说了,屈臣氏是3到4个月的账期,经济实力不强的代理商根本就受不了。美即在全国有4个总仓负责配送,分别位于广州、北京、上海、武汉,我们就算它每年在屈臣氏做2个亿,平均每个总仓每年就是5千万,你如果没有八百上千万的资金,很难运作起这样一个专供屈臣氏的代理商。

美即找个屈臣氏配送商,给他5到8个点,盈余仍然不小,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干。再说,跟屈臣氏合作,配送商还怕拖欠货款吗?这样,美即就充分利用了配送商的资金(这可是以千万计的资金规模啊)。传统渠道和专营店渠道,则由专门代理商负责配送和网点开拓。我就是美即的代理商之一。

解决了配送和网点开拓问题,美即就可以腾出精力和财力在每个重点区域成立分部。比如像在中部河南,美即就设有分部,规模达到40人。

分部人员甚至不用考虑促销方案的拟定,美即总部会提前两三个月做好促销方案,分部负责的就是销售执行,比如网点的日常维护,促销活动的展开,以及销售人员的业务培训等。简单说,就是卖好东西,做好促销就行了。

一个分部,把三个渠道都维护了。专一,才会有效率。

以前就有很大不同,过去美即设立的类似机构叫办事处,管人,管货,管财务,人财物全有,这就繁琐了,而且容易滋生贪污等。

现在则完全没有这些困扰,部分人员虽然还是要管,但是货和财务都归给了供货商或代理商处理。现在美即有个严格规定:任何货物和财务绝对不得经过市场人员之手。他们大区经理或是业务员来了,和我们谈的只有生意。

现在美即对分部费用控制也很严格,分部核定多少人就按多少人批复费用,超了总部就不批。分部经理有绩效考核,考核标准就只有一条:你达成公司分配的目标没有?他一心带领团队做销售,就非常有效。

“我对佘雨原的崇拜,远超对美即品牌的崇拜”

当年佘雨原和可采谈崩了,可采说要升折扣,他毅然决定不做了。当时他有两个办事处,几十号人。他没有撂挑子不管,而是告诉员工,“大家休息,工资照发,我去找项目,找到以后大家再做”

我个人认为,对于美即的辉煌,佘雨原的准确定位十分重要。

回想起来的确如此。如果美即当年坚持30多块钱的价格定位走商场导柜的形式,一定死得很惨。而在当时,佘雨原果断选择了调整战略思想,将价格重新调整为10块钱,并决定主攻屈臣氏渠道,然后稳步介入其他渠道。现在看来,不得不说佘雨原对美即的价格和渠道定位策略是充满远见的。

佘雨原很少发脾气,但有一次在他们公司开会时是个例外。在大家都在争功的会上,佘雨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认为在我们这个团队里要说谁有多优秀,没有的事,大家都差不多,为什么美即能取得这样的成功?这和我们的整个的市场定位、运作、策划和推广是息息相关的,是和众员工的协同努力分不开的,并不是因为你某个大区经理,或某几个人有多厉害。”

他看重团队意识,更具备领导团队的魅力。

我们知道,在日化行业,很难发现有人十几年如一日跟着同一个老板在做的情况,而美即目前5个大区经理中,有3个都是十年之前就跟着佘雨原打拼的。这批人一开始跟着佘雨原操作一个国外的保健品牌,然后接手可采,最后才扛起了美即的大旗。这其中就包括现在负责河南的大区经理和分部经理。都是十年以上了,我觉得这点真的令人感慨,值得很多老总深思。

当然,在佘雨原这个团队里面也会出现徇私舞弊搞小动作的人,想象一下,都是老油条了,可能身上会有一些毛病,你说佘雨原不知道吗?能做出这么大事业,却不知道这些人在下面搞些小动作?他知道,但他要的是大局,“我的品牌在上升,不管是市场回款、市场占有率,还是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都在以很快的速度在提升。而那些(员工的毛病)都是人之本性,是正常的。”你看他这种胸怀,换作旁人是难以做到的。

说实在的,我对佘雨原个人的崇拜,远远超过对美即这个品牌的崇拜,我可以再通过一件事情分析一下佘雨原这个人的格局:

当年佘雨原和可采谈崩了,可采说要升折扣,他毅然决定“那不做了”。要知道,他当时有两个办事处,广州一个,北京一个,几十号人。他没有撂挑子不管,而是告诉员工,“大家休息,工资照发,我去找项目,找到以后大家再做”。

就这个时候,他还根本没有准备好要做什么,美即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公司几十个人领着工资,也天天在想“我们明天干什么?”他们只知道佘雨原在找项目、找品牌,但是品牌在哪里,项目在哪里,都还没底。等工资发了大半年,佘雨原才找到一个保健品。做了不久,不行,还是做面膜,几十块钱的面膜,还不行,后面再改成十块钱的面膜,就这样几经周折,才算稳定下来。

我们老讲美即的定位啊策略啊什么的,其实作为佘雨原这个人来讲,能够有这样的胸怀,实在难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你是代理商,手下几十个员工带的唯一的一个牌子现在突然没了,在和厂家谈分家的时候你的底气从哪里来?很多人在这个时候都会选择妥协,“我先做着,然后我再培养自己的牌子,等我牌子差不多了起来了大家再散呗。”可以这样来个缓兵之计,可佘雨原他没有,他当机立断不做了,然后才去找项目,这就厉害了,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魄力。

所以我觉得,美即的成功,最根本的是取决于佘雨原的人格魅力,胸怀够大。紧跟其次的,才是它准确的市场定位,启动屈臣氏渠道并把它做好,然后以屈臣氏这个点向外延伸,延伸到传统渠道和专营店渠道。这两者结合,才造就了美即今天的辉煌。

卧龙

百度

点睛

搜狗

标签: 小鹿运营推广
<< 上一篇

SEO的优化组成部分是什么?

下一篇 >>

这次“消费升级”,就是越买越贵吗?

相关资讯

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干货资讯

400-998-8026